话题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第三次共读导引

论坛 阅读园地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第三次共读导引

  • 该话题包含 6个回复,6 人参与,最后由郑铁令郑铁令 更新于 4周前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26239
    田 振田 振
    管理员

      #26240
      田 振田 振
      管理员

        不得不佩服《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这本书真的抓住了班主任工作的痛点,一天到晚忙碌,工作没有成绩,真是身心俱疲。我觉得事必亲躬是我的最大问题。

        第三章提到的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治理一个县宰,巫马期“工作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废寝忘食”,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宓子贱“终日鸣琴,身不下堂,日子过得很滋润”也能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当两个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宓子贱的总结非常精彩:“我们的差别不在身体,而在工作方法。你做工作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可是事业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勉强支撑,最终会伤害自己的身体。而我用的方法是调动人的工作热情,事业越大可调动的人就越多,调动的人越多事业就越大,于是工作越做越轻松。”

        当然,就我现在的班主任工作现实情况而言,如果想悠闲地治理班级而且能把班级治理好还是有相当困难的,但作者提倡的这个思路是对的:“一个懂得借力的人,远比只知道死干的人轻松得多,所以有人说“智慧的人是用三流的本事做一流的事,用别人家的水浇自己的田,自己不花一分钱”。教育也一样,很多老师兢兢业业,但不一定给孩子们留下什么那些“不务正业”的老师恰恰被学生记住了,为什么呢?努力与借力的区别而已。何况,当教育走到今天,不借力,就不可能做好真正的教育。”

        此时,我想到魏书生老师,他从来没有批改过一份作文,而且他有几十上百个社会职务,常年不在家,他却能把班带得很好,这绝对说明,做老师和班主任,我们起码可以靠管理而不一定是事必亲躬,一样可以把工作做好。我觉得魏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自己系统的做法,而且他们的为人处世思想和哲学也会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

        当然,要做一个不瞎忙的班主任,一定不是照抄别人,这一方面要广泛学习,辛勤思考,另一个也要多想注意,解决现实的困难。

         

         

         

         

         

         

         

         

         

         

         

         

        #26269
        李静李静
        参与者

          班主任应当为孩子的成长借取多方资源,“用别人的水浇自己的田”。同样科任教师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够让他人发挥作用,以帮助组织达成目标,才是卓越的执行者。因此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们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一定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26270
          刘瑞姣刘瑞姣
          参与者

            忙里偷闲”巧借力”梅老师倡导通过借力家长、科任老师、学校领导等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例如,通过班报、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借助科任老师的专业视角设计课程,甚至将领导转化为班级活动的“助力者”。这种策略不仅缓解班主任的孤立感,还能实现教育的多维渗透。

            #26271
            张卫香张卫香
            参与者

              作为班主任,当您把自己放低,真诚向家长借力时,您就更能在家长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家长也更能替您出主意、想办法。而一旦班主任把自己当作主导者,就会非常累。把班级的诸多事务交给家长,可以让家长切身体会到班级发展的步骤、方向,让家长成为班级事务的策划者、参与者非常重要。

              当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处理好了,班级事务的处理和班级工作的开展就会顺畅许多,给家长一个主人翁的身份,班主任放下了教师的身份,和家长成了朋友。

              #26273
              毛慧芳毛慧芳
              参与者

                教育,不是点的工作,也不是面的工作,而是一种立体工作。正如不能盲目夸大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对学生的影响一样,影响学生的因素也是立体的。很多班主任听了名师的讲座后,回去就试验,试验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的。因为把整个带班体系的立体行为抽成块来模仿,肯定是要失败的。借力是一样的,也不是一个点的借力,或者一个面的借力,它需要多向的借力平台,班主任应该努力创造更加广阔的借力平台。

                #26274
                郑铁令郑铁令
                参与者

                  一个懂得借力的人,远比只知道死干的人轻松得多,所以有人说“智慧的人是用三流的本事做一流的事,用别人家的水浇自己的田,自己不花一分钱”。教育也一样,当教育走到今天,不借力,就不可能做好真正的教育。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