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第一次共读导引

  • 该话题包含 6个回复,6 人参与,最后由韩艳红韩艳红 更新于 4周前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26407
    田 振田 振
    管理员

      暑假已经过去三天,忙完手中的活,我们终于有空静下心来读读书啦。

      这本书前面的引言《学生眼里的班主任》是整本书的基础。还是有必要读一下。本书共五章,一周读一篇。大家及时把读书笔记贴出来,方便大家交流!

      #26432
      张卫香张卫香
      参与者

        魏书生说:“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里;你把学生看作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里。”改变教师对孩子的观察视角,改变教育理念。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在看似一成不变的班级工作中,要创新,要突破,突破已成固定模式的教育思路,世界才会豁然开朗。

        #26486
        田 振田 振
        管理员

          今天,把第一章大致翻了一遍,前几天也大致看了看,感觉老调重弹的多一些。不过今天读的时候有一个大的收获:当学生遭遇青春期爱情时,班主任如何做心理指导,建议大家好好看看,在书本的第24页:小玉喜欢上小雨,因失望而做出过激行为的事故。这样的事在初高中阶段都应该是很典型的。我觉得,在这个案例中,这位班主任做工作还是很细致的。有两点心理疏导做得很好:一是过激行为只会让对方远离自己,二是如果自己伤害了自已,最伤心的还是自已的父母。虽然说这里没有什么大道理,但这位老师的表情、动作、态度等还是能打动人的。比如,“轻声说”“拉着她的手”(班主任为女老师,学生也是女同学),“叹息”、“惊讶”,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班主任。并且,最后她也分享了自已的情感经历,获得了同学的信任,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6487
          郑艳丽郑艳丽
          参与者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这本书第一章主要是内容是班主任要精准定位,要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要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要把孩子放在心上。三年的班主任经历,时间不长,但对于这件句我感受颇深。
            第一次站在高一(9)班的讲台上时,我攥着花名册的手微微出汗。黑板右上角的时钟滴答响,台下七十八张带着青涩与好奇的脸齐刷刷望着我,有人悄悄议论:“这老师看着比我妈还大吧?”我深吸一口气,在黑板上写下“郑艳丽”三个字,笑着说:“往后三年,我是你们的班主任郑老师。但我更想成为能陪你们一起长大的人。”
            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一起长大”四个字,会让我在三年后收获七十八声脆生生的“丽丽姐”。

            一、从“郑老师”到“丽丽姐”:在汗水里泡出来的亲近

            高一开学第一周,教室后墙的瓷砖积了层灰,我没让值日生单独打扫,而是挽起袖子说:“今天咱们大扫除,我负责最高的那排瓷砖,你们谁愿意当我‘小师傅’,教教我怎么擦才不留水痕?”话音刚落,几个男生举着手冲过来,叽叽喳喳教我“用干抹布再擦一遍”“边角要歪着头看才够亮”。那天下午,我们踩着板凳搭人梯,汗珠子滴在地板上,混着笑声溅起细碎的水花。有个小个子女生递来纸巾时,突然冒出一句:“丽丽姐,你擦得比我妈还认真。”

            那是第一次有人叫我“丽丽姐”。我愣了愣,转头看见她眼里的笑意——没有拘谨,没有距离,像在喊自家隔壁那个会陪她爬树的大姐姐。

            后来的体育课,我不再是站在操场边看他们跑圈的“监督者”。男生们打排球赛缺人,我抱着教案凑过去:“算我一个,虽然我不会扣球,但还我能传球!”结果被他们笑着“嫌弃”跑太慢,却还是特意放慢速度等我;女生们跳长绳总卡壳,我站进队伍里跟着甩绳,被绳子抽到胳膊也不躲,只喊“再来一次”。运动会那天,我们班拔河队进入决赛,我扯着嗓子喊加油,比参赛的孩子还激动,最后索性跟着他们一起拽绳子,手心磨出红印子。当裁判吹响哨子时,我们抱着彼此又蹦又跳,有个男生把奖牌挂在我脖子上:“丽丽姐,这有你一半功劳!”

            原来年龄从来不是距离。当我放下“老师”的架子,和他们一起在汗水里较劲,在阳光下疯跑,那声“丽丽姐”里,便多了份“自己人”的亲近。

            二、教室里的烟火气:用仪式感熬成一家人

            高一端午节,我带着糯米、粽叶和蜜枣走进教室,把讲台变成临时“灶台”。“我从没包过粽子,今天咱们学一学,比一比,谁的粽子最严实。”我笨手笨脚缠粽叶,引得他们笑成一团,争先恐后抢着教我“要像绑鞋带那样绕三圈”。包到一半,有个女生突然说:“丽丽姐,我爸妈在外地打工,今年端午我本来要吃泡面的。”

            我心里一酸,把刚包好的粽子塞进她手里:“你看这糯米,单独一粒轻飘飘的,可裹进粽叶里,和蜜枣、红豆挤在一起,就成了能填肚子的粽子。咱们班七十八个人,就像七十八粒米,凑在一起,就是能互相暖着的一家人。”那天放学,每个孩子都捧着热气腾腾的粽子,有人把自己包的塞给我:“丽丽姐,这个没漏米,你带回家给淮老师尝尝。”

            后来的母亲节、父亲节,我们不搞“给父母写封信”的老套路。母亲节那天,我带他们用皱纹纸折康乃馨,自己却折得歪歪扭扭。有个平时总低着头的男生,突然说:“丽丽姐,我教你,我妈喜欢这种带锯齿边的花瓣。”他教我折花时,我轻声问:“平时会跟妈妈说‘我爱你’吗?”他摇摇头,耳根发红。最后我们把所有康乃馨插进矿泉水瓶,我举着手机说:“来,对着镜头给妈妈比个心,我发群里让她们看看。”视频里,七十八个孩子的笑脸挤在一起,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动人。

            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瞬间,让“家人”这两个字,慢慢在他们心里扎了根。

            三、在话剧与辩论里:做他们的“旁听生”与“战友”

            高二上学期,他们要排课本剧《雷雨》,选角时为“周朴园该穿长衫还是西装”吵了起来。有人说“按原著得穿长衫”,有人反驳“民国时期的资本家早穿西装了”。我没直接给答案,而是搬来几本《民国服饰史》:“你们自己查资料,辩论时我当裁判,谁论据足听谁的。”

            那两周的晚自习,教室后排成了“排练场”,我抱着备课笔记坐在角落,看他们为一句台词的语气争得面红耳赤,看他们给鲁侍萍的旗袍绣上假的盘扣,看那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女生,为了女扮男装,演好周冲,背完了全剧的台词。演出那天,当“鲁大海”喊出“我们工人不是好欺负的”,台下掌声雷动,我在后台看着他们眼里的光,突然明白:教育从不是我教他们什么,而是他们在探索时,我恰好能递上一盏灯。

            每天的晚陪时间,是我们的“辩论会”。他们聊“追星该不该被禁止”,我就说“我年轻时也追过张国荣,他的歌里有对理想的坚持”;他们争论“高考是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便分享自己当年落榜复读的经历:“重要的不是路有几条,而是你敢不敢走自己选的那条。”有个女生总说“我肯定考不上一本”,我拉着她的手说:“你每次辩论时逻辑那么清晰,写作文时共情力那么强,这些都是你的武器。在我眼里,你本来就有上一本的底气。”

            四、三模后的谈心:把每个孩子的心事都揣进怀里

            高考三模成绩出来那天,教室的气氛像被乌云压着:快到高考了,孩子们却比一模二模成绩差很多,孩子们很焦虑。晚自习时,我挨个叫他们出来聊天。

            那个总考班级第一的男生红着眼圈说:“丽丽姐,我这次考了班级第八,我怕高考失常,对不起爸妈。”我没说“别紧张”,而是给他讲我当年三模考试的情况,和他的情况一样,但最终高考我还是考了班内第一,因为偶尔一次失误,并不代表你的实力,并且拍着他的背说,“就算真的失常,天也塌不了,也不会差到哪儿,因为你一直是第一。”这个男生自信满满的回到了教室。

            有个小个子女生捏着成绩单发抖:“我离一本线还差三十分……”我从教案里翻出她高一时写的周记,里面夹着她画的班级合照,每个人头上都画了朵小太阳。“你看,你总能发现别人没注意的温暖,这本身就是种能力。最后四十天,咱们不盯着分数,盯着每天多背一个单词、多懂一道题,好不好?”

            三模后一直到高考,我和每个孩子都聊了两次,有时走廊的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有天有个女孩突然说:“丽丽姐,你比我妈还懂我。”我笑着擦去她的眼泪,心里却泛起热意——原来当你把每个孩子的心事都揣进怀里,他们真的会把你当成可以停靠的港湾。

            尾声:毕业那天,他们喊我“丽丽姐”

            学生离校那天,全班在教室拍毕业照。他们把我推到中间,有人举着“高三(9)班永远的家”的牌子,有人往我手里塞了颗大白兔奶糖。摄影师喊“看镜头”时,七十八声“丽丽姐”同时响起,像初夏的风,裹着三年的汗与笑,撞得我鼻子发酸。

            这三年,我看着他们从怯生生喊“郑老师”的少年,长成敢搂着我肩膀叫“丽丽姐”的青年;看着他们在运动会上为彼此拼尽全力,在话剧里为角色流泪,在辩论时眼里闪着不服输的光。我终于懂得,所谓“把每个孩子放在心上”,不是刻意做什么,而是在他们需要时,恰好能蹲下来,陪他们一起看看这个世界。

            如今他们即将散落在不同的城市,我能想像孩子们会时时发来消息:“丽丽姐,我在大学也组织包粽子活动啦”“丽丽姐,我今天辩论赢了”。我知道,那粒叫“家人”的种子,早已在他们心里发了芽。

            而我,永远是那个比他们大
            三十岁,却愿意陪他们疯、陪他们笑,把他们放在心上的丽丽姐。

            #26502
            刘瑞姣刘瑞姣
            参与者

              《今天我们怎么做班主任》…
              第一章:角色定位–从“管理者”到“心灵导师”的蜕变。这一章如同醍醐灌顶。它让我意识到,仅仅维持秩序、抓成绩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心灵层面。班主任的权威不应源于职位,而应源于对学生真诚的理解、专业的引导和无私的关爱。我们需要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洞察他们的需求,成为他们迷茫时的灯塔、困惑时的伙伴。这要求我们具备更深厚的心理学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26503
              李静李静
              参与者

                《怎么做班主任》

                看完第一章,感觉就像第一次站上讲台前五分钟——有点懵,有点慌,但更多的是“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它没讲什么高大上的理论,更像是位经验丰富的“老班”在拍着你的肩膀,给你递了杯热茶,说:

                1. 班主任不是“官”,是“家”的“当家人”。以前总觉得班主任就是管纪律、抓成绩的头儿。第一章点醒了:咱更像是一个“大家长”。这个“家”就是班级。几十个孩子,几十种性格脾气,背后还有几十个家庭。咱这“家长”要操心的事儿,可比管纪律多多了——孩子情绪咋样了?谁和谁闹别扭了?谁最近蔫儿了?家里有啥事儿影响他了?这份责任沉甸甸的,但想想也挺温暖,你是几十个孩子在学校最亲的依靠。

                2. 心”比“招”重要一万倍。第一章特别强调一个“心”字:爱心、耐心、责任心。刚开始当班主任,总想找点“速成秘籍”、“管班妙招”。但老班们告诉你,再好的招数,没有一颗真心做底子,都是花架子。真心去关心孩子,哪怕笨拙点,孩子都能感觉到那份“真”;耐心去等待他们的成长(或者犯错后的改正),急不得;责任心就是那份“既然当了,就得扛起来”的劲儿。有了这份心,方法慢慢学,总能找到适合自己、适合这个班的。

                3. 先“摸清家底”,再“开方抓药”。新接一个班,别急着大刀阔斧搞改革。最要紧的是啥?认人!认人!还是认人! 花点时间,把几十张脸和名字对上号,大概了解下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比如谁比较安静,谁比较活泼,谁有点敏感)。同时,观察班级氛围:整体是活泼还是沉闷?同学关系怎么样?有没有小团体?就像医生看病,得先望闻问切,了解清楚了,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急吼吼地一顿操作,容易“水土不服”。

                4. “当爹当妈”还得“当朋友”。这个角色定位很微妙。第一章暗示了班主任得是个“多面手”:该立规矩、讲原则的时候,得像“严父慈母”,让孩子知道边界在哪,心里有安全感;该倾听、理解、陪伴的时候,又得像朋友,让孩子愿意跟你敞开心扉说点心里话。这个度不好拿捏,但心里得有这根弦,别总板着脸,也别嘻嘻哈哈没个正形。

                5. “稳住自己”是第一课。作为新手班主任最容易慌:孩子打架了咋办?家长找来了咋说?活动搞砸了咋收场?谁不是从新手过来的?遇到事儿,先深呼吸,稳住自己。慌慌张张容易出错。班主任情绪稳了,整个班才有主心骨。允许自己慢慢学,允许自己偶尔犯错(当然尽量少犯),重要的是那份愿意学习和成长的心。总结一下第一章给我的感觉就是:别急着“管”,先学着“懂”。用真心去靠近那个叫“班级”的家,花时间认识家里的每一个成员,了解这个家的氛围。把自己那颗“愿意当好这个家”的心摆正了、安定了,再带着爱和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心正、心稳,路就错不了太远。这就像学骑车,第一章就是告诉你:先坐稳了,握好车把,眼睛看前方,别怕摔,慢慢蹬——至于怎么转弯、怎么加速,那是后面章节的事儿了!咱先把第一步走扎实了。

                #26504
                韩艳红韩艳红
                参与者

                  在一些事件的处理中,班主任要等学生内心波澜平复后,在进行交谈。其实,学生内心波澜平复的过程何尝不是班主任内心波澜平复的过程呢,遇到问题班主任也要先冷静下来,避免出现过激行为和语言,防止事态扩大和出现不可收拾的后果。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