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创建论坛回复
-
作者帖子
-
《怎么做班主任》
看完第一章,感觉就像第一次站上讲台前五分钟——有点懵,有点慌,但更多的是“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它没讲什么高大上的理论,更像是位经验丰富的“老班”在拍着你的肩膀,给你递了杯热茶,说:
1. 班主任不是“官”,是“家”的“当家人”。以前总觉得班主任就是管纪律、抓成绩的头儿。第一章点醒了:咱更像是一个“大家长”。这个“家”就是班级。几十个孩子,几十种性格脾气,背后还有几十个家庭。咱这“家长”要操心的事儿,可比管纪律多多了——孩子情绪咋样了?谁和谁闹别扭了?谁最近蔫儿了?家里有啥事儿影响他了?这份责任沉甸甸的,但想想也挺温暖,你是几十个孩子在学校最亲的依靠。
2. 心”比“招”重要一万倍。第一章特别强调一个“心”字:爱心、耐心、责任心。刚开始当班主任,总想找点“速成秘籍”、“管班妙招”。但老班们告诉你,再好的招数,没有一颗真心做底子,都是花架子。真心去关心孩子,哪怕笨拙点,孩子都能感觉到那份“真”;耐心去等待他们的成长(或者犯错后的改正),急不得;责任心就是那份“既然当了,就得扛起来”的劲儿。有了这份心,方法慢慢学,总能找到适合自己、适合这个班的。
3. 先“摸清家底”,再“开方抓药”。新接一个班,别急着大刀阔斧搞改革。最要紧的是啥?认人!认人!还是认人! 花点时间,把几十张脸和名字对上号,大概了解下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比如谁比较安静,谁比较活泼,谁有点敏感)。同时,观察班级氛围:整体是活泼还是沉闷?同学关系怎么样?有没有小团体?就像医生看病,得先望闻问切,了解清楚了,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急吼吼地一顿操作,容易“水土不服”。
4. “当爹当妈”还得“当朋友”。这个角色定位很微妙。第一章暗示了班主任得是个“多面手”:该立规矩、讲原则的时候,得像“严父慈母”,让孩子知道边界在哪,心里有安全感;该倾听、理解、陪伴的时候,又得像朋友,让孩子愿意跟你敞开心扉说点心里话。这个度不好拿捏,但心里得有这根弦,别总板着脸,也别嘻嘻哈哈没个正形。
5. “稳住自己”是第一课。作为新手班主任最容易慌:孩子打架了咋办?家长找来了咋说?活动搞砸了咋收场?谁不是从新手过来的?遇到事儿,先深呼吸,稳住自己。慌慌张张容易出错。班主任情绪稳了,整个班才有主心骨。允许自己慢慢学,允许自己偶尔犯错(当然尽量少犯),重要的是那份愿意学习和成长的心。总结一下第一章给我的感觉就是:别急着“管”,先学着“懂”。用真心去靠近那个叫“班级”的家,花时间认识家里的每一个成员,了解这个家的氛围。把自己那颗“愿意当好这个家”的心摆正了、安定了,再带着爱和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心正、心稳,路就错不了太远。这就像学骑车,第一章就是告诉你:先坐稳了,握好车把,眼睛看前方,别怕摔,慢慢蹬——至于怎么转弯、怎么加速,那是后面章节的事儿了!咱先把第一步走扎实了。
班主任应当为孩子的成长借取多方资源,“用别人的水浇自己的田”。同样科任教师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够让他人发挥作用,以帮助组织达成目标,才是卓越的执行者。因此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们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一定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书中通过介绍各种案例来反馈各种教条式的班主任工作方法,有实践有理论相结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也经常遇见和用到,只是平时没有静下心来思考,也没有很好的总结提高。读了这本书,警醒自己在“忙”的班主任工作中,要抽出时间大力思考一些东西,总结一些东西,沉淀一些东西,这样才能更好为自己未来的班主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案例支持和理论支持,更好的指导自我未来的班主任工作。
初次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心理和工作任务的变化让我无所适从。我惶恐,我不安,我以为勤勤恳恳地付出就能完成教育,实现学生的成长目标。但是靠着一腔热血的“横冲直撞”撞碎了我的工作热情!偶然间读到了《不再做一个瞎忙的班主任》,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也渐渐“释怀”。从改变认知开始,改变一个学生是不容易的,但可以影响学生!
班干部反思篇,做更好的自己感触很深,做了一段时间班干部后,有人开始懒散,需要用恰当的方式督促他们反思,孩子们自尊心强,借助点评投票,选优秀班干部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好与不好都在同学们的点评找到原因,大家都能接受
班级管理不仅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吴小霞老师以“微创意”为核心,将教育智慧融入日常管理,既打破传统模式,又直击学生成长痛点,创意源于突破,教育贵在革新。 书中强调,班级管理需从“静态规则”转向“动态生成”。例如,通过“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亲历不同岗位,在实践与反思中明确目标,激发内驱力,这种设计不仅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更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真实体验,让规则意识自然生长。
阅读《班主任微创意》后,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感悟。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班主任如何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小创意,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班级文化以及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展开。书中所列举的种种创意,看似微小,却蕴含着大大的能量。从精心设计的班级口号,到别具一格的班级活动,无一不体现出创新思维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这些微创意让我深刻意识到,班级文化绝不仅仅是墙上的标语和装饰,而是一种能够凝聚班级成员,激发学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的精神力量。一个独特创意,可能成为学生们心中班级的象征,让他们在潜意识里就将自己与班级紧密相连;而富有创意的班级活动,则能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联系到我自身对教育的理解,以往我总是更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读了后,我认识到良好的班级文化其实是教学的有力助推器。它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关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本书指引我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挖掘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热情、促进班级和谐发展的微创意。我也期待着继续深入阅读后续内容,获取更多的教育灵感与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水平。
惩罚的启示让我深思,书中提到,惩罚并非单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从而避免再犯。这使我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惩罚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引导为主,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健康成长。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给予鼓励,让激励成为推动彼此成长的动力。
在理解平衡之道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惩罚与激励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适度惩罚与合理激励之间找到平衡,才能使个体更好地成长。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教育孩子。熊华生从新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他认为,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更是教育效果的晴雨表。他主张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互助的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熊华生在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他提倡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学生也应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无疑为师生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感悟师生情这一章节中,熊华生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师生之间的美好时光。他让我们明白,师生关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教师应以关爱之心对待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学生则应尊敬教师,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
教育改革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熊华生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启示。他认为,教育改革应从师生关系入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在管理策略解读部分,我尤其认同熊华生教授关于“培养学生卫生习惯”的观点。他认为,卫生管理不仅仅是清洁卫生,更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品质。
在实践中,我尝试将书中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班级卫生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通过制定卫生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使班级卫生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通过开展卫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循卫生规范。
然而,在管理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如部分学生对卫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卫生状况反弹。这使我反思,卫生管理不仅仅是制度的执行,更是人心工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在策略应用实例中,我深受启发的一个案例是:某班级通过开展“卫生小卫士”活动,让学生自发参与卫生管理,收到了良好效果。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让学生成为卫生管理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卫生管理成功的关键。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卫生管理的新视野,让我认识到卫生管理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实践,努力提高班级卫生管理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
作者帖子